曲晓峰
现在想想,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今日智库获悉,受连续性降水影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已启动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向相关省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强降雨防范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防范应对长江流域出现的持续强降雨过程,这也是长江流域今年首个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今日智库认为,民用电及水泥、化工用煤需求才是当下动力煤市场的真正需求支撑,如果后续南方水电发力的持续增强,那今年的动力需求旺季仍有望上演旺季不旺的局面。
近日来,南方多地普降持续性暴雨。请当地朋友注意安全,警惕洪水。不难发现,受南方地区水电出力的持续加大,火电消耗向上提升动力明显不足。今日智库关注到,受南方地区连续性强降雨天气影响,目前江西、桂林多地水位已经超过了历史降水均值。据官方消息称,6日开始的风雹洪涝灾害已经造成江西上饶、吉安等地51.4万人受灾,目前已经紧急转移安置4.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7.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6.7亿元。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此次南方强降雨天气对部分地区带来水害的同时,其对水电的提振作用也极为明显。桂林水文局则发布通告称,漓江洪峰水位将达147.8米左右(仅次于1998年和1992年水位,为历史第三高)。刘峰建议,当前应坚持开放合作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解决煤矿智能化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从而带动煤炭生产及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进步。
以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为例,可减少一半以上作业人数,对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大意义。煤矿的智能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但与先进产煤国家相比,煤田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多,资源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安全高效绿色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煤炭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刘峰还指出,过去我国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前期建设和后期发展相冲突的问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煤炭智能开采是新一代采矿业技术竞争的核心。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从煤炭生产数字化,向煤矿生产经营数字化,再向煤化工、煤电、物流等整个产业链数字化延伸。
准确定位企业自身特色,科学制定并有序实施煤矿智能化发展规划。在这里,智能化工作面正在开采。在应用系统集成程度方面,从专业系统集成,向部分业务局部集成,再向相关系统全面集成应用拓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煤炭行业将从5个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在横向覆盖范围方面,从单个工作面,向单个煤矿,再向煤炭企业集团,甚至整个矿区延伸。
刘峰介绍,近年来全行业积极开展了井下物联网系统等一些创新研究工作,实现了开采、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等生产环节自动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煤矿智能化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专业软件缺乏、人才匮乏、标准体系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对煤炭智能开采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建设了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煤炭产业与互联网不断融合。
煤企从被动转向主动近年来,煤炭智能开采已经得到政府、行业与企业高度认可。因此,煤矿智能化要站在安全、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做好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工作,实现分散建设向集成化方向跨越,高效有序地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兖矿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多年来持续推进数字矿山整体建设。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建立煤矿智能化技术体系。
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优势,持续提升煤矿智能化发展水平。煤炭智能开采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井下现场作业人员。相关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00个初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25年全部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在兖州煤业鄂尔多斯能化转龙湾煤矿,记者乘坐皮卡,沿着斜巷下行1500米左右,来到转龙湾23302工作面。广大煤炭企业深刻认识到,以智能开采为核心的煤矿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重要阵地,并从被动建设转向主动建设。刘峰表示,未来煤矿智能化发展将会颠覆传统就业格局,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抢手。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现场推进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煤炭智能开采可以充分发挥煤矿全要素生产作用,实现效率变革,促进煤炭行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例如,兖矿集团成功研发1米以下薄煤层自动化安全高效开采成套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可以推动煤炭开采向清洁生产方向转变,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煤炭行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这个曾经被贴上傻大黑粗标签的行业,已经建成了1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早在2012年,陕煤化集团红柳林矿建成了国内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初步实现了工作面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工作模式。
可以带动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突出优势,增强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极大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的11个采煤工作面、陕煤化集团黄陵矿业公司所属4对矿井全部实施了智能化开采,形成了薄煤层、中厚煤层到厚煤层智能化开采的全覆盖。智能开采是大势所趋过去我国依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传统煤炭生产方式不可持续。因此,要注重培养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多种形式的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对高端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努力为煤矿智能化发展提供充足人才保障。构建智能化技术体系煤矿智能化事关全行业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目前,各大矿区开始推进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设。在刘峰看来,煤炭智能开采正是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实现生产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从而达到生产过程的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扰动,有力推动我国能源供给革命。
相关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00个初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25年全部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煤炭智能开采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井下现场作业人员。
煤炭生产企业还陆续升级改造矿井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传感器、摄像仪等信息感知设备,井上下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设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说,加快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集约、高效、经济地开采煤炭资源,以最合理的资源扰动和劳动消耗保障能源需求,已成为煤炭革命的最紧迫要求。
今年年初,国家煤监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将大力推动煤矿现场作业的少人化和无人化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现场推进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煤炭智能开采可以充分发挥煤矿全要素生产作用,实现效率变革,促进煤炭行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今年年初,国家煤监局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将大力推动煤矿现场作业的少人化和无人化。煤炭生产企业还陆续升级改造矿井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传感器、摄像仪等信息感知设备,井上下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设施。
转龙湾矿副总经理刘万仓告诉记者,这个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了全作业循环自动化,每班可减少操作工人5人,最高日产量达3.78万吨,最高月产量90.13万吨,具备了年产1000万吨的水平。在应用系统集成程度方面,从专业系统集成,向部分业务局部集成,再向相关系统全面集成应用拓展。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煤炭企业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企业用工人数较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刘峰建议,当前应坚持开放合作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解决煤矿智能化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从而带动煤炭生产及相关领域技术水平整体进步。
刘峰还指出,过去我国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前期建设和后期发展相冲突的问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极大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
评论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